English

沙哈姆无懈可击

1998-10-22 来源:光明日报 胡亚东 我有话说

年轻的小提琴家沙哈姆(GilShaham,1971年生)9月28日在北京音乐厅演出,盛况空前。他已是中国音乐爱好者很熟悉的演奏家了,他的录音出版物在中国极受欢迎。人们都认为这是沙哈姆第一次来中国,都想一睹这位年轻大师的风采。其实,他已经是第二次来华演出了!1994年夏天,他静悄悄地在北京海淀影剧院随一个美国青少年小提琴团体来华演出时助演了几首小品,应该算是非正式演出。所以,知道的人很少,我却有幸听了,而且请他签了名,还与他交谈了几分钟,为他那潇洒、准确、自如的风度及技巧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激动不已。那天他只拉了大概四、五首克莱斯勒和萨拉萨蒂的小品,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极为赞赏。也许因为是非正式演出,他拉得非常从容和亲切,没有老一代大师们在台上的那种高贵、神圣感。那时沙哈姆是如此,今天又如何呢?他近年演出频频,每年200场,正是音乐家的巅峰之时。

音乐会开始了,音乐厅座无虚席。我环顾四周,看到我国的提琴名家多位,一些年轻的和年少的面孔都带有期待的表情。他们看起来大概都是正在学习提琴的未来音乐家,再有就是大批的音乐爱好者了。几位以色列使馆的朋友也在场。沙哈姆和中国交响乐团的指挥陈佐湟出场之前,大厅里出奇地静。

音乐会的曲目是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各自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两首人们都熟悉的乐曲。在音乐会上,越是人们熟悉的曲目越难演奏好,技巧和音乐两方面都要受到考验。我近几天不但把沙哈姆于1988年录的门德尔松和1991年录的柴可夫斯基的CD反复听了几遍,而且找出了明兹、肯尼迪、齐默尔曼、慕洛娃、里拉·约瑟芙维茨等几位年轻提琴家的录音来比较,甚至把老一代演奏家的放置许久不听的如海菲兹、奥依斯特拉赫、米尔斯坦和中年帕尔曼的录音也听了一次,可谓有备而来了,比我做化学研究还准备得仔细!也许是人过古稀,性格变得固执了?

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虽然同样是协奏曲中仅次于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名曲,然而它们的内容、乐思却全然不同,相差甚远。门德尔松的华美、流畅,结构清晰,主题多变,在浪漫主义中带有古典的成份;而柴可夫斯基的则有更深的自我内心情感的抒发,他那带有忧郁的歌唱旋律,永远让人们想得很多。10年前我第一次听沙哈姆的门德尔松的录音就使我想起明兹于1980年演奏的这首曲子,两位以色列名家同样把这首号称“华美”的乐曲演得颇有气势,摆脱了传统的婉约演法。28日的音乐会更是耳闻目睹,沙哈姆漂亮的运弓和轻松的指法,从容不迫的、飘逸而又厚重的活泼气氛把门德尔松演活了。他的弓上得很紧,不但在顿弓、跳弓的演奏时清晰有致,在长长的连弓的乐句中配上变化的揉弦把第二乐章的慢板演得深情又豪放。真是“久闻大名,今日一见,如雷贯耳”!

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难度很大,但现代年轻提琴家都因技巧训练得法,据说演出此曲并不困难。但是谁又能真正把柴氏的真情演得淋漓尽致呢?的确难。第一乐章高度歌唱性的旋律带有明显的忧郁情调,如何统一?沙哈姆用他娴熟的技巧,特别是稳健的弓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柴可夫斯基永远是忧郁的,但他的旋律永远是流畅而富于歌唱性的。陈佐湟与沙哈姆配合得天衣无缝。有人说独奏和乐队颇有含情脉脉之意。看来,沙哈姆很满意陈佐湟的配合。

沙哈姆的台风和无懈可击的艺术赢得了听众的赞许,他仍是几年前那样,像个腼腆的大青年,亲切而和谐,潇洒又自如。加演的几首曲目中,巴赫的萨拉班德舞曲在全场出奇的安静中,以错综复杂的复调指法把晶莹透彻的琴声送到每个人的心中。曲终人散,热烈的掌声长久地回荡在大厅的空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